综合执法 | 精准提示助修复 信用重塑添活力 |
||||||||
|
||||||||
信用修复制度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机制,既是失信主体退出惩戒的制度保障,更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举措。近日,为进一步提升信用修复服务的标准化与便利化水平,县综合执法局为失信企业量身打造“信用修复全流程服务”机制,通过科学划分服务网格、精准匹配属地执法力量、贯通政策辅导与申报指导全链条,缩短信用修复周期,帮助企业快速纠正失信行为、重塑信用形象,切实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 县综合执法局筛查梳理行政处罚信息最短公示期届满企业名单,按照“属地管理、精准服务”原则划分服务网格,实现辖区企业与执法中队的“一对一”匹配对接。执法人员采取“线上提醒+线下指导”双轨并行模式,依照《浙江信用修复“一件事”操作指引》,进行政策解读、材料预审、申报跟踪的全流程帮扶,让企业“零跑腿”完成信用修复。 在执法中队办公室,执法人员正耐心指导某企业负责人完善申报材料:“这份《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需要加盖企业公章,《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承诺书》要由法人亲笔签名。材料通过‘信用中国’系统提交后,很快就能收到短信反馈审核进度。”为确保材料规范,执法人员还现场演示了系统操作流程,并提供了详尽的填报样例。 今年以来,通过“点对点”的提醒,一大批企业及时修复了信用,已累计进行修复提醒8次,组织专场培训会3场,帮助12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 自2024年起,县综合执法局同步落实“三书同达”机制,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时,配套送达《合规指导建议书》以及《信用修复告知书》,针对个案违法行为的提出具体且有针对性的改正建议,引导企业开展自查自纠,明确公示期计算方式、修复条件及操作路径,让企业从接受处罚起便掌握信用重塑流程。进一步激发失信主体守信意愿,保障失信主体合法权益,营造诚实守信社会环境。 某企业负责人表示:“过去被处罚后对信用影响心里没底,现在执法局不仅提前告知修复节点,还指导我们修复,真正把服务做到了前头。” 下一步,县综合执法局将继续规范服务流程、强化属地对接、落实跟踪回访,贯彻落实“三书同达”制度,实现企业从行政处罚到合规指导再到信用修复的“全链条”监管闭环,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为企业合规经营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为侨乡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注入新动能。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