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三改一拆”工作简报(2021年第1期) |
|||||||
|
|||||||
丽水市“三改一拆”行动简报 2021年第1期(总第297期) 市“三改一拆”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1月11日 本 期 要 目 【工作动态】 ●我市创成一个“无违建县” 实现“基本无违建县(市、区)”全覆盖 【工作交流】 ●咬定青山不放松 云和县创成“无违建县” ●市区合力齐创建 共建最美“中心园” ——莲都区创成“基本无违建区” ●三三联动 聚力共建美丽缙云 ——缙云县创成“基本无违建县” ●拆改合力筑南城 新区画栋展新姿 ——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成“基本无违建区” 【工作动态】 我市创成一个“无违建县” 实现“基本无违建县(市、区)”全覆盖 日前,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文《关于浙江省第四批“无违建县(市、区)”、第五批“基本无违建县(市、区)”的通报》,我市云和县被列入第四批“无违建县(市、区)”,莲都区、缙云县、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列入第五批“基本无违建县(市、区)”。自此,我市“无违建县”成功破“零”,同时,全市实现“基本无违建县(市、区)”全覆盖。 近年来,丽水市各级党委政府、全市“三改一拆”办、全市综合行政执法系统和相关职能部门动真碰硬、借势借力、精准发力,累计拆除违法建筑6040.66万平方米,累计完成“三改”(旧住宅、旧厂区、城中村改造)5863.71万平方米,夙兴夜寐之下,亮出了一张张优异的成绩单。 为完成最后攻坚,2019年下半年开始,市“三改一拆”办重心下移,到县(区)蹲点指导“无违建”创建工作,对标对表,找薄弱、找差距、找不足,全程跟踪整改落实情况。云和、莲都、缙云、开发区更是坚持靶向发力,持续攻坚,并迅速落实整改省办反馈问题,取得良好成效。经省“无违建县(市、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考核验收和公示,最终创成了“无违建县(市、区)”和“基本无违建县(市、区)”。 【工作交流】 咬定青山不放松 云和县创成“无违建县” 近年来,云和县紧盯创建“无违建县”的目标,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集全县之力、聚全民之心,全面打响了违建治理攻坚战。 一、顶层设计,强化组织抓高站位创建 一是高规格推进。县委书记、县长共同担任“无违建县”创建领导小组组长,每月轮流召开创建工作月例会,及时总结分析,及时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各相关联系县领导不定期前往联系乡镇(街道)、村(社区)调研创建工作,协调解决创建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二是高标准落实。在书记、县长挂帅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创建力量,抽调了37名干部,成立5个工作推进组,各推进组人员全部实体化办公,深入一线进行指导,帮助发现问题,督促整改问题,积极发挥乡镇(街道)和职能部门之间的纽带作用,为创建工作提供扎实的保障。三是高强度督查。建立了“一周三单”工作机制,每周进行工作点评。同时,县创建办会同县委县政府督查室、整治办等单位,不定期开展“无违建县”创建工作专项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督办整改,有效推动了创建进程。 二、狠抓落实,突出重点抓存量违建处置 一是狠抓政策完善。在原有政策体系基础上,先后修订出台了《云和县违法建筑处置办法》《云和县房屋建筑违法装修装饰必拆导则(试行)》等配套政策,进一步规范处置程序,严格处置标准,切实做到了依法依规、从严查处。二是狠抓违建处置。全面打响“无违建县”创建攻坚战,紧紧围绕“无违建县”创建目标,全力推进违建处置。2013年以来,全县累计拆除违法建筑296.52万㎡,完成三改333.33万㎡。三是狠抓专项整治。认真组织53省道沿线临时过渡安置房专项清理整治,共拆除隔溪寮、大坪、瓦窑等区域临时过渡房37处9750平方米。深入开展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累计整治提升菇棚72.5万平方米、新建标准化园区2.1万平方米。 三、完善机制,严打严查抓长效控新体系 一是完善源头管控。严格执行新增违建“即查即拆”制度、“双线巡查日报告”制度、在建民房挂牌公示制度和“四到场”监管制度,确保违法建筑一有苗头,就能及时发现,立即拆除,坚持部门协作“五机制”,有效落实防违控违主体责任,形成控新高压态势。二是完善平台功能。进一步升级和完善防违控违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受理投诉举报、巡查发现、实时指挥、快速处置和综合督查等各项功能的一体化处理。2020年,在重新排查梳理的基础上,将城区24个小区共6395户“一户(楼)一档”资料逐一补充录入综合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了平台数据,为控制新增违建的发生夯实了基础。三是完善前置审查。在不动产登记等工作中,将违建问题作为前置审查条件。今年以来,共办理不动产过户变更、抵押贷款过程违建审查2562户,干部选拔任用、职务晋升晋级、评优评先审查487人次,村级组织换届“一肩挑”人选资格审查939人。审查发现违建问题的,在整改到位前一律不予通过,起到了极大的威慑作用。 四、强化氛围,宣传引导抓创建共识营造 一是强化舆论引导。精心制作了“无违建县”创建宣传册、宣传片和宣传图版,设置大型广告电子屏3处、立牌40余处、道旗384面,张帖宣传标语横幅1100余条,发布农民信箱4.8万条、移动短信60万条。开辟“无违建县”创建专栏,对“无违建县”创建工作进行全方位、全覆盖的宣传报道。二是强化法制宣传。县电视台组织开展了乡镇(街道)、重点部门“一把手”创建访谈,向群众宣传“三改一拆”和“无违建县”创建意义和目标,着力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自觉配合做好防违控违拆违工作。三是强化活动造势。组织开展各类集中、大型的拆违活动时,充分运用微信、电视、网络等媒介进行深入宣传,形成铺天盖地的宣传效果,营造全民支持与参与“无违建县”创建的浓厚氛围。 市区合力齐创建 共建最美“中心园” ——莲都区创成“基本无违建区” 自“无违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莲都区狠抓关键环节,连续多年获得市“三改一拆”考核优秀单位、违建拆除先进集体等荣誉。2013年至今,累计完成拆违量1043万平方米,“三改”面积1724万平方米,“三改”任务完成总量排名全市第一。 一、高位谋划,务实创建“基本无违建区” 一是强化市区联动。根据“一市一区”的独特体制,成立了由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莲都区区长担任“双组长”的市区“无违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市局领导、区领导亲自抓落实、亲自督进度,各乡镇(街道)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层层抓好落实。二是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出台违法建筑认定标准、违法建筑分类处置、违法建设长效管控等各类规范性文件10多个。针对市区违法搭建成本较低、管控手段不多等问题,出台《丽水市违法建筑处置办法》等,形成了“不能违、不敢违、不愿违”的强大威慑。三是强化督查问责。将“无违建”创建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对乡镇(街道)、区直部门的年度单项考核,并纳入对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评价。近两年,区纪委等部门联合开展全区违建管控专项督查,共下发问题整改点位28处,约谈违建户、村双委、驻村干部等85人。 二、疏堵结合,长效控新“无盲区” 一是源头治理,做好“疏”的文章。减少审批材料、简化审批流程,以疏导控新违。农民建房审批由原来需向4个部门提供59项材料,减少为只要一次性提供最多10项、最少3项材料,审批时间也从180天缩短为45天,提高了群众先审批后建设的积极性。二是真抓严管,做好“堵”的文章。新发违建严格按照“三个一律”进行处置,即发现后30日内一律拆除;涉及财政供养人员违法建设的,一律要求停止建设并限期整改;干部提拔任用,党代表、村两委等提名推荐人员,一律进行违建资格审查。全区公职人员累计违建申报2.3万余人,其中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自查违建311处,均整治到位。三是立足长效,做好“控”的文章。全面落实“三级巡查”“四到场”“挂牌施工”等制度,建成全区防违控违综合管理系统,利用无人机,对全区233个村(社)进行全覆盖动态监管,形成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全方位无死角的防违控违网。 三、动真碰硬,存量治理“无禁区” 一是专项整治。“两路两侧”整治行动累计拆除违法建筑4022处,合计79.2万余㎡;乱搭乱建2万余处,合计5万余㎡。违建别墅整治累计排查点位377个,发现违建别墅2个,均按要求完成拆除。“大棚房”专项整治累计排查农业设施项目6081个,发现违规项目44个,全部整改到位。二是连片推进。全面推进大港头镇木制品行业整治行动,整治木制品加工点154家,拆除违建8.2万㎡,腾出土地22.52万㎡。成立浙南建材城违建处置专案组,对建材城违建开展集中整治,拆除违建点位55处。推进小微企业违建专项整治行动,拆除违建点位60处,面积3.32万㎡。三是典型突破。通过“十先拆”“十必拆”等工作机制,全力推进典型违建拆除。如拆除50省道沿线12户烂尾楼共6600㎡;中凯混泥土公司违建8500㎡;高山泉养殖合作社违建厂房1万余㎡等。大力拆违的同时,完成违建罚没回购8721户,面积229.49万㎡。 四、因地制宜,拆改结合“靓新区” 一是功能布局不断优化。2018年完成城中村改造房屋拆除174.83万㎡,超过去10年总和;2019年完成城中村改造面积63.3万㎡。新建市图书馆、市人民医院东城院区、花园小镇、处州府城等一大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不断完善中心城区“北居”功能。二是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近3年共实施旧厂区改造项目19个,面积17.2万㎡,建成大修厂文化创意产业园、电子商务创业创新综合体等生态产业项目;2019年拆除“低小散”企业违建2.74万㎡,全年规上工业亩均税收14.07万元、亩均增加值83.07万元,分别增长27.2%、6.8%。三是城乡环境不断改善。近3年累计投入7.13亿元开展旧住宅区和城中村综合整治类改造,面积达370万㎡。深化“千万工程”,累计创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6个、特色精品村15个先后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区等荣誉。 三三联动 聚力共建美丽缙云 ——缙云县创成省“基本无违建县” 近年来,缙云县围绕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三改一拆”“无违建”创建统一部署,按照“控新从严、拆违从稳、处置从实、服务发展”的总体思路,紧盯重点区域和重点类型,全面加大难点攻破和亮点培育力度,始终做到“促发展、拓空间、优环境、保稳定、惠民生”,不断将“三改一拆”“无违建”创建工作向纵深推进,累计整治违法建筑1516.78万平方米,完成“三改”面积1071.35万平方米,成功获评省级“基本无违建县”。 一、落实“三项保障”,着力构筑创建格局 一是组织领导保障。成立由县长为组长的“基本无违建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县副县级以上领导分别领办一个乡镇并联系到村,强化组织协调、检查指导、难题破解。同时,按照“属地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责任体系,形成属地主导、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的联合工作机制。二是政策制度保障。相继出台《缙云县村民建房管理暂行规定》《缙云县农民占用集体土地违法建住宅处理暂行办法》《缙云县工业企业违法建筑处置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和规范性文件并使之有效落地。创新实施农民建房“一站式”审批办理,细化落实“四到场”制度和三级巡查制度。三是督查考核保障。推行创建工作“红黑榜”,实行周点评,月考核,对综合排名末两位的乡镇(街道)授予后进黄牌,列入“蜗牛奖”评选。落实“五个一”督查考核机制,通过互学互比互促,形成了你追我赶工作氛围。将“无违建”创建列为培养锤炼干部的主阵地,已有30多名在一线从事“治危拆违”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 二、狠抓“三个重点”,大力推动工作提升 一是重点抓专项突破。以集中拆违周行动和集中拆违日为组合,当日拆违10万,单周拆违35万。以七里乡单体3300平方米违建拆除为突破口,强势推进10余栋大体量违建整幢拆除,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和示范效应。按照“新官理旧账”理念,给20余个历史遗留问题画上句号。2018年以来,整治乱搭乱建点位近6000个;全县18个乡镇街道“无违建乡镇(街道)”成功创建率为100%。二是重点抓“整村推进”。通过集中排摸、村民代表会审、公示、连片拆除、考核验收等措施,在村级层面彻底完成拆违、拆破、拆乱、处置、节点打造、历史积案化解等问题。2019年4月25日,印发了《缙云县“无违建”创建“整村推进”工作考评验收暂行办法》,“整村推进”工作正式成为长效机制。三是重点抓新增防控。依托综合行政执法平台实现系统性防违控违,以责任落实助力新增违建管控,以网格化为依托,构建全覆盖管理服务网格,确保人员、职能、任务“三落实”。同时以巡视督导、“七办”问责问效倒逼“控新”责任落实,并形成了“制度+网格+督查”相结合的“1+1+1”线上+线下的控新模式。 三、做好“三个结合”,全力推进联动发展 一是拆除与环境美化相结合。科学谋划危旧房屋、拆后空地、两路两侧等综合利用,完善城镇主体功能的同时推进全域景区化建设。笕川花海、舒洪爽面博物馆等荣获省市拆后利用示范项目,新建镇新建村、壶镇镇壶川村旧住宅区改造项目获评全省样板项目,全县17个乡镇全部通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验收,省样板率近60%。二是拆除与拓宽空间相结合。坚持还空间于民,项目共建,为城市品质升级建设释放空间、增添动力。目前,风景山、西寮等8个区块改造项目相继完成;G330国道综合整治、新区南区块开发等一大批重点城市项目建设顺利开展;打通断头路20余条。三是拆除与转型升级相结合。以“春雷”“夏雷”“美丽厂区”等专项行动为抓手,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腾笼换鸟”“筑巢引凤”,顺利完成新区好溪沿岸、新碧火车站场等大批低小散乱企业违法建筑拆除,有效提升了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切实推动招商引资项目精准落地。如吸引了肖特新康等一大批高端企业落户缙云。 拆改合力筑南城 新区画栋展新姿 ——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成“基本无违建区” 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浙江省内唯一一个以“生态”命名的产业集聚区,始终秉持“促发展、优环境、惠民生”的理念,坚持“守正创新促拆改,高效利用惠民生”,致力于建设“产城融合”的美丽南城。为促进转型升级和人居环境优化,累计完成"一拆”面积126.01万平方米,“三改”面积286.7万平方米,迎来华丽转身,成为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生态驱动的新经济产业新区,并创成“基本无违建区”。 一、借“拆”之力进行全域整治,走出绿色发展“新路子” 一是拆乱成“道”。迎宾大道、绿谷大道、“最美”绿道,不仅使人们的生活便捷,更是品质提升,共整治拆除违法建筑2.33万余平方米、广告牌500余块及集装箱30余个。二是拆危建新。拆除丽沙村地质灾害点900平方米、白峰圩2.77万平方米、“六边”15万平方米及“蓝色屋面”7.23万平方米。三是拆散化“园”。开辟“绿洲”建设美丽家园,曾经的城市“牛皮癣”,散乱的违建拆后变成一个个“口袋公园”。充实了民众的休闲栖息场所。四是拆难解疑。卫片、信访、今日聚集及违建别墅等重难点问题的全面处置,整治砂场26.83万平方米,拆除叶岙村“大棚房”1.98亩并复耕8000平方米、上树岭3.28万平方米、违建别墅4056平方米。 二、以“防”为先实施全面管控,打造全民创建“新局面” 一是宣传到位,在“广”上造氛围。联合中小学校,发动学生上街宣传;通过座谈会,组织党员入企宣传;电子屏视频,利用物业到小区宣传;借力街道干部、网格员等一线人员,租用宣传车辆进村。二是政策完善,在“全”上做文章。作为全市生态工业主阵地主平台,要处理好防违控违与企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出台了《工业企业违法建筑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整治工业用地上非居住用房改居住用房违法行为的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三是源头管理,在“控”上下功夫。全面排摸各类违建完善数据,已形成“一户一档”5700余户、“一楼一档”2000余户,一企一档500余户,跟踪监督修缮房屋200余户,行政强制冻结房产700余户、解除2000余户,逐步形成全覆盖无盲区的数据“宝库”。四是防控结合,在“稳”上使巧劲。严格执行三级巡查、挂牌公示、“四到场”监管制度,利用人防+技防,严控新增违建;通过小区微信监管新模式,处理微信举报110余件,实施即查即拆25件,拆违面积4856平方米,真正做到“不敢违、不愿违、不想违”。 三、以“用”为笔挥写拆改画卷,建出产城融合“新风貌” 一是拆改+项目建设,开创建设新局面。加快上沙溪村、潘田村、章田圩等城中村的拆除,推进丽水机场的建设;促进水腊公路的通行,打通“两山”转换通道形成“空港一体”;启动七百秧核心区、会展中心、文旅商务综合体建设,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城市功能。二是拆改+城镇建设,激发生态新动能。加快水阁、丽沙、齐垵、张村、垟店、上桥等城中村改造,实现“拆村成城”,全面推行公寓安置。推动采荷、南城、张村-9、机场、水阁及吴垵公寓的建设,完成上徐新村、余庄前、沙溪亭、杨梅山等迁建安置小区的建设,受益人数近6000余人。三是拆改+企业腾飞,开拓发展新领域。实施创新驱动,进行技术改造,撬动经济转型升级。“腾笼换鸟”,换来了可思克、嘉利等大中型企业进一步发展、提升产能;“筑巢引凤”,引来了维康药业、华润三九、中广电器、方正电机等知名品牌强势入驻,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四是拆改+惠民建设,成就利用新高度。富岭公办幼儿园、文尚学校、文元中学、华师大附属学校、技师学院、职技院分校,从中小学到高校的逐步完善;三甲综合性医院、美年大健康、国宾体检中心,建立健全开发区医疗卫生机构;水阁养老院、利宏养老院的开设,进一步补齐城市功能短板。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