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科学的理念,就没有高品质的设计,也就没有高品位的作品和高品质的工程;没有科学谋划,没有系统观念,就没有高品质的街区环境;没有俯身微行,没有大众的广泛参与,就不足以赢回市民的口碑和赞誉。用600天时间,完成主次干道、重要城市节点的环境提升,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去年10月末,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定,南山区以一份告全区的动员书拉开了市容环境提升行动的序幕,南山区委书记叶民辉、区长刘庆生的这番话也为行动定下了“调子”。
南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从蛇口开山第一炮到现在,原来的小街变成了大道,当时的滩涂上矗立起了座座高楼。近年来,深圳的发展重心在逐渐西移,特别是西部通道开通后,南山迎来了历史性的黄金发展机遇,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城区面貌已经实现了巨大飞跃——
当你走进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徜徉在深圳湾商圈,那种现代都市的风情不输香港;当你漫步社区公园,身处红花绿草之间,那种自然和谐让人心醉;当你驱车大道小街,在这块版图上穿行,那种行进中的视觉美景是一种享受;当你攀上大小南山,游历于新安故城,那种沉淀让人回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山又担当起“深港创新圈”先锋城区的使命,国务院通过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把南山的前后海放到了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南山人当然要再进一步。南山区提出,要以生态环保、精益求精、细致入微的建设理念,切实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以新加坡、香港和内地先进城市为标杆,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景观营造,在建筑风格、道路景观、绿化效果、花卉造型、灯光夜景等方面科学规划和精心设计,立体提升市容环境景观水平,进而让南山的环境更优越、城区更优美、生活更优雅。
1
践行低碳理念
推进城市更新绿色视界
不同的街区、不同的节点有不同的品位品质特色要求,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牢固树立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这也是南山区《市容环境提升行动项目设计任务书》中首先提出的要求。落实这一要求的任务落在了南山区工务局、城管局的肩上。
提升行动伊始,南山区工务局制定了相关的工作计划和设计工作指引。要求坚持低碳、环保、绿色、节能、以人为本的原则,鼓励采用绿色低碳设计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比如在景观整治中采用屋顶绿化、外遮阳系统、垂直绿化、超节能隔热玻璃、防辐射多功能外墙涂料等新型低碳节能环保材料和工艺。照明系统采用先进的风能、太阳能蓄电技术及节能灯、LED超节能灯等新技术新产品。地面铺装材料也采用绿色、透水、环保的新型地砖、石材、涂料等。整治效果务求美观大方、经久耐用、绿色环保,做到一街一特色、一楼一美景,彰显南山绿色、现代、充满活力的先锋城区品位。南山区工务局创新思路,广泛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设计单位和设计大师,好中选优,以期高品位、高品质地开展设计工作。一方面深入每一条街道走访调研,并逐条逐点到每条街道调研摸底,了解沿线业态分布、建筑物状况权属关系,为全面推进市容环境工程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基础。目前已明确要进行改造提升的道路有:前海路、南光路、东滨路、留仙大道、桃园路、后海大道南段、望海路、南新路、南山大道、常兴路、南海大道东滨路口、桂庙路、茶光路、深南大道白南山段、沙河西路等共40多个项目。另一方面积极探索设计方案,招标新机制,每条街道都采取方案竞赛的方式,最终是谁的方案好就确定谁为最终设计单位,体现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原则。
目前,南山大道、前海路、南光路、东滨路等已经基本完成街道综合整治工作,记者日前也专门到现场进行了采访。
学府路附近的南山大道,已经发展成为南山的商业旺区之一。南山的城市发展变化太快了,许多城市功能布局还没来得及完善与调整,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是商业区,但沿街却有许多宿舍楼和工业厂房老建筑,这些楼本身建筑陈旧,风格、色彩各不相同,长长的外廊里挂晒着晾晒的衣物,与商业区的氛围很不相称,整体景观显得杂乱。
记者看到,在几栋已经改造的楼上,大通廊被方形的遮阳板隔断,打破了宿舍建筑的单调立面肌理,同时达到遮蔽晾晒衣物,遮阳隔热的效果。外墙刷成了褐色系的色调,形成简洁统一的风格,远远望去,陈旧的老楼变妆成韵味十足的新景。
街道景观改造中大量采用外遮阳系统,选用了具有绿色环保、自洁、防辐射等功能的新涂料、新工艺,并进行立体绿化,在美化了建筑物的同时,也达到了降低排放、节能环保和提高室内室间舒适度的目的。
“根据深圳的自然和气候特点,改造中注重使用新材料、新工艺,在通风、遮阳、隔热、反光、自洁、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方面下功夫,达到低碳、节能、环保、美观的效果。”谈到如何实现低碳生态的理念时,南山区工务局局长胡灿这样表示,他还告诉记者,通过方案与材料的甄选优化,南山的部分项目已经达到了中国绿色建筑的二星级标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南山区在提升行动中还专门为城市自行车道辟出专用空间,科学组织方便、快捷的步行系统、残疾人交通系统,注重每一个细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在营造品质街区的同时,也引导和鼓励市民低碳生活方式。
2
注重内涵提升
全面改善优化城市功能
街道景观与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是体现城市特色和风貌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身涉及了诸多因素和内容。南山区工务局、区城管局表示,市容环境提升行动项目设计不能简单理解为“穿衣戴帽”,除了对建筑立面、店招、路灯等予以高度重视外,还要更加关注街道景观、公共空间对于整个城市区域的重要影响,更加关注城区功能的完善和内涵提升。
以南山大道为例,它是南山区的主要城市道路,北起北环大道,南到东滨路口,全长约4.7公里,由北向南依次跨越或连接多条东西走向的城市主要道路。在多年的城区发展中,不同路段已经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域,南山区从城市、街区、街道三个尺度等级进行分析评估,得出街道在不同地段的场地结构、入口结构、交通结构、绿化结构以及建筑风格、商业业态、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确定了因地制宜、协调统一的分段改造风格方式。根据南山大道各部分功能性质的不同,本次改造将其分为文教居住街区、商业居住街区、工业居住街区以及历史文化居住街区四段。
记者现场采访的南山大道学府路这一段,属于商业居住街区。采取的主要改造方式是通过调整刷新不同性质的建筑立面,使其达到和谐统一的要求,与整个街道的整体环境相协调;通过城市框架的设置重新整合商业裙房,完善裙房前广场,提升此路段的商业业态品质。同时通过城市框架、百叶窗、城市家具的合理设置,达到遮阳、通风、隔热的效果,充分体现人性化低碳绿色理念。
文教、工业、历史文化不同风格的路段改造,都是从沿街建筑景观、街道环境景观和完善街区功能三方面入手,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既要有效改善沿街建筑展示面,又要保证沿街界面的连续性,完善沿街建筑功能,同时不能埋没建筑功能的差异性。
区政府所在的桃园路被定位为“行政大道”;南头的老街南新路的设计主题被定位为“城市记忆”;穿过南油工业区的东滨路要向公众展示“工业文化的魅力”;蛇口海湾边的望海路当然要有浓浓的“滨海风情”……
和南山大道一样,改造计划中的其它道路同样要求在改善城市面貌的同时更加注重必须赋予内涵的提升。
这些内涵的体现是立体化的,建筑立面的色彩、风格,路边绿化的品种、分布,公共设施的选择、设置,景观节点的营造、空间关系,都要由统一的内涵串起,同时又要有各自的功能体现与优化。
正如区委区政府所言,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迎接这一挑战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规划设计。
3
实施精细设计
夯实精品工程坚实基础
熟悉工程的人都知道,在整个工程管理过程中,设计是龙头。没有精细化的设计,绝不可能有高品质的工程。在市容环境提升行动中,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坚持低碳、绿色、环保理念,走内涵式提升道路,实施生态化设计、精细化设计、艺术化设计。打造精品工程,精细化、高品质的设计就是最坚实的基础。
南山区对设计方案进行了海选式的招标,分阶段进行竞赛。第一阶段主要评价设计单位对街道的现状调查、定位、分析、改造方向等;第二阶段重点评价初步方案,绿色生态技术等,优中选优后,最后每条路都有两三家以上有实力的设计单位参加方案竞赛,做到反复优化比选,注重细节细部,最后才确定施工方案。
在南山区工务局,记者看到了南山区市容提升行动设计指引,既有大方向的掌控,也有细节上的要求——
交通上要充分考虑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关系,因地制宜地设置绿色交通系统。交通设施可以大胆引进美观、高效、实用、易于维护更换的成品,突破千篇一律的外观设计。同时注意采用绿色、环保、经济型的材料。
建筑立面设计手法及改造材料可以多元化,提倡使用低碳绿色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但要确保设计成果的可实施性及经济性。改造后的建筑立面要与街区业态、定位、交通等协调统一。
街道景观规划设计要突出体现系统性、特色化、层次化、文化内涵和绿色生态等方面的要求。设计成果必须满足街道定位,体现街道景观的高品位、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和谐统一的设计目标。
街道规划中应努力增加共享的公共开放空间,精心设计城市小品和城市家具,充分考虑城市家具的实用性、服务性,便于管理便于维护,提升城市的休闲文化品位,彰显环境优美、人文荟萃、平安和谐先锋城区的精神品质和精神风貌。
在街道绿化改造设计中更是体现了“南山无处不飞花”的绿化理念,南山区城管局明确提出,绿化可采用多元化立体绿化的方式,在可行的街道节点试行屋面绿化、外墙垂直绿化。但应充分考虑可实施性与便于维护管理。绿化主要是为功能服务,采用适合深圳气候特点的新型绿化植物,营造不同的绿化风格,避免千篇一律的绿化效果。坚持绿化为主,花箱为辅的策略,让花箱的设置成为一种点缀。
灯光照明必须坚持生态环保理念,优先选用低能耗、低排放、功能优秀的节能环保产品和控制系统。
在这样的要求和广泛的比选下,一批具有国际化品位又有南山内涵的方案浮出了水面。
在前海路设计方案中,记者看到了一张照片,一抹夕阳余晖映衬下,一条蜿蜒的大道通向远处的山,灯火初上,绿意盎然。这条路北接中山公园,南望苍翠大南山,两头皆绿意盎然,而且路中与两侧都有宽阔的绿化带。这是一条可以代表主城区南北向优美自然景观环境的生态大道,通过道路整治将构造出高质量的南山标志性道路景观。
前海路的设计方案中,对建筑街景的天际线进行统一设计,配合植物的高低层次与大南山的背景进行和谐处理;在对原始村落自然生长出来的自由建筑形态予以保留的同时,将建筑外立面的元素予以统一,使其不但与周围的建筑产生协调对话,也保留住了城市岁月的痕迹。同时在建筑改造设计中引入了坡屋顶、屋顶绿化等先进低碳绿色环保理念。对具备条件的建筑物统一进行屋顶绿化,降低屋面对太阳能的吸收,减少热岛效应。外墙涂料也采用了隔热、自洁材料,大大降低维护成本。
在统一的指导思想下,每一个方案均对建筑立面、公共空间、主要节点、公共设施、绿化品种,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南山区表示,所有改造的道路都要以这样一种创新为基础、内涵为积淀、系统为引领、细致为保障的精细化设计方案,才能为打造精品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市场现场联动
四位一体机制保障品质
设计是龙头,但画在纸上和变为实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材料、施工、工艺、管理、等各个环节,无论是哪个环节有疏忽,都会导致工程结果的差异。
为了达到整个工程过程的品质可控,南山区工务局创新机制,建立了“四位一体”的质量保证体系。即“规划设计—产品、材料监管—施工工艺控制—工程实物质量管理”四位一体的质量保证体系:根据每条街道不同的特征和分布,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其功能需求和项目定位;搜集详细准确的地勘资料及周边环境资料,建立设计方案比选和优化机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方案进行经济技术分析以及生态化、艺术化评价,对重要景观建筑节点的空间、造型、色彩等细部反复研究,提升亮点;建立产品、材料的质量控制系统,任何单位不得随意更换和调整招标文件中列明的主要材料的品质和型号;建立施工人员技能培训、施工质量技能保障体系和施工工艺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内部质量监督检查及整改制度;建立主要材料供应商名录制度,强制实行专业分包审查制度,专业承包单位必须符合资质要求并经过全面认可,施工总承包方不得随意指定。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南山区注重在细节上下功夫,推行工程样板机制。对影响景观的重要分项工程先行制作样板,从材料、施工工艺、监理、检测等各个环节上进行严格、精细的质量评判和确认,样板经检验合格后才进行大面积施工。
为了让工程精益求精、好中求快,南山区工务局在街道综合整治工程的施工单位中开展了“比质量、比进度、比安全、比和谐”活动,以量化考核方式进行质量评比和各专项检查,鼓励表彰技术创新和质量创优,及时通报和记录不良行为并予以整改与纠正;实行奖优罚劣,促进每个项目的质量、安全、工期和投资目标等得到很好的控制,确保各项管理指标落到实处。
“四位一体”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南山区工务局这两年抓的重头创新机制,通过实践的不断积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机制越来越完善,保证了工程的良性运行,从市场招标的前端到工程验收的后端,每个过程都有责任主体的履约评价,并有效地把市场与现场进行联动,无论是关键节点还是工程细节,都有扎实有效的管理,基本保障精品化的设计不折不扣地转化为精品化的工程实物。
5
坚持以人为本
市民共享城市建设成果
“提升行动,说到底,其目的就是要让市民共享城市建设的成果。”这是南山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常说的话,在提升行动中,他们始终把以人为本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以人为本,就要了解市民对城区改造有什么样的想法,南山区积极探索广泛、深入、细致的公众参与机制,提前介入,精心做好基础工作。在设计阶段各项目负责人员通过走访街景整治工程区域的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站、沿线相关企业、商家代表、市民代表,就立面改造、广告整治、绿化、城市家具、小品、公共空间设计等前期工作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多次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
初步设计方案完成后,南山区还要进行公开展示,邀请两会代表到现场实地考察,进行市民代表的方案征询意见座谈会,就市民代表们提出的合理可行的意见建议,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力求最大限度地尊重、吸收、采纳市民的合理意见。
在施工设计中,南山区坚持易操作、可实施原则。建筑物整治不改变内部功能,重点在外部共享空间。尽可能降低对居民、业主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保证其正常生活、工作不停顿。确保建筑结构安全不受影响。
提升行动有一条重要的考量,那就是市民是不是满意,他们的生活出行是不是更方便了,市民对城市环境的感觉是不是更有归属感了。改造结果不仅要美,还要好用、易维护。
600天的行动,美丽非一日画就。南山区委区政府表示,他们的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力以赴把南山打造成为创新活跃、产业发达、环境优美、人文荟萃、平安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化先锋城区。
|